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的优化筛选研究
【出 处】:
【作 者】:
谢波
;
邓海山
;
喻斌
;
方泰惠
【摘 要】
目的探讨不同冷冻时间对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建立的影响,从而为中医学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。方法将大鼠随机分5组,即空白组、5d组、10d组、15d组、20d组。除空白组外,其余大鼠置于0℃冰水中15min,每日1次,各组分别冷冻相应天数,造成寒凝血瘀模型。观察血常规、卵巢和子宫指数和血液流变指标。结果与空白组比较,造模5d和10d组大鼠红细胞可见显著降低和APTT的显著延长(P〈O.01);另外造模5天还可见血浆黏度、低转速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的显著降低,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显著增加,血红蛋白显著降低,子宫指数可见显著减少(P〈0.05~0.01)。造模10d组还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显著增加,TT的显著缩短(P〈0.05~0.01)。造模10d和15d虽然均可见红细胞压积的显著减少,但是造模10d组却可见红细胞变形指数的降低,而造模15d却见其变形指数的显著增加(与空白组比较,P〈0.01),TT的显著缩短(P〈0.05),血浆黏度的显著增加(P〈0.01),另外APTT也有缩短的趋势。而当造模时间延长到20d,反而可见PT和APTT的显著延长(P〈0.01)。但是各组大鼠肛温在整个造模过程中未见显著改变(与空白组比较,P〉0.05)。结论造模10d和15d可见大鼠出现凝血功能增强,并且15d组血液流变学异常最明显。该造模方法为中医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。
相关热词搜索: 寒凝血瘀 动物模型 证 blood stasis due to cold syndrome animal model syndrome